工商時報【邱柏綱】
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2000年推動綠建築,但因為是自願性質,個案一直都在10位數以下,「10根手指都數不滿」,所以便開始思考如何讓大家能接受。後來提出了綠建築方案,其中最大的制度是由公部門開始要求。
綠建築因為要審查是否有依照原來設計圖去設計,因此是在建築物完成後才發給標章,但也成為推動的阻立,申請標章的單位寥寥無幾。之後推動的生態城市綠建築方案,才強制要求公部門建築物必須要申請。
隨著世界潮流發展,因應高齡少子化等問題發生,我們更進一步推動了智慧建築標章。在生態城市綠建築方案之後,我們則開始進行智慧建築推動方案,結合綠建築與智慧建築。
雖然「智慧」一詞在全球大國各有各的定義,我們則認為,「智慧」在建築上是主動透過感知器去了解住戶的狀況。但除了了解還不夠,必須要連到一個平台去做運算,分析發生的狀況,通知後端處理,達到一個即時處理的效果,這才能叫做智慧。
2013年,總造價達2億元以上的公有建築物,我們強制要求執行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,以帶領智慧綠建築的風潮。一直到2014,公部門智慧綠建築的案例成長到了20幾個,去年則突破50個。
而在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結束後,建築研究所去年則續推「永續智慧城市-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」,擴張到社區的規模,除了原有的智慧綠建築外,我們從今年開始會針對永續智慧社區的施設能力進行場域遴選,透過補助來推動。
2000年至今,全台綠建築至從已有超過5,000個案例,私部門也有超過30%的綠建築比率,可看出整個社會對於綠建築已普遍接受。台灣目前各項建築標章由台灣建築中心承辦,可提供業者與民眾了解智慧綠建築相關標章申請與資訊。
- Apr 22 Fri 2016 09:41
從公部門做起 推動智慧綠建築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